无性 → 無性

无性 → 無性
指諸法無存在的實體。 性者體之意。 一切諸法因緣和合而生, 因緣離散則滅, 無有實體, 故稱無性。 此復有下列三解: 一、 與‘無自性’同義。 《成唯識論》卷九載: 若有三性, 如何世尊說一切法皆無自性? 頌曰: ‘即依此三性, 立彼三無性, 故佛密意說, 一切法無性。’ 二、 唯識宗所立五種性的第五種。 指不具三乘無漏種子的有情。 全稱無性有情。 又作無有出世功德種性、 人天乘性、 無種性。 以其唯具人天有漏種子, 故不起出世無漏之智以解脫生死, 而永遠沉淪六道不能出離。 然彼能修人間之善業, 遂得人天之善果, 此即所謂‘無性闡提’。 三、 為印度十大論師時代著名的論師, 生卒年代不詳, 曾為無著的《攝大乘論》作注釋, 稱為《攝大乘論釋》, 十卷, 唐代玄奘三藏譯。 論釋中曾引用陳那《掌中論》文字, 故判斷為陳那的後輩。
* * *
謂四大乃至涅槃等假名, 畢竟空中一切悉無, 是名無性。
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

Игры ⚽ Нужен реферат?

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

Direct link
Do a right-click on the link above
and select “Copy Link”